▶日本常服军帽是一种二十世纪早期世界通行,抗战初期日军穿着的是昭和五年式军服,典型的欧洲一战时期的军服理念,立领、竖型肩章,常服军帽则是正规的大盖帽
▶日军作战训练时才戴的略帽,战争时期这也就是常服,注意,军帽布帘并不是和军帽一体,而是缝上去的
说起日军的“略帽”,式样比较独特古怪,粗看起来在世界范围内都找不到雷同或者类似者。
夏季时节,日军还会在略帽后半部,用针线缝上几块咔叽布条。这样就更加增添它的怪诞诡异,所以许多中国人对其印象深刻而憎恶。
其实这种夏季在帽后缝缀布条的做法,倒是一种国际上常见的惯例,主要是西方国家在非洲殖民地军队的常见现象,尤其是法国殖民地军队和大名鼎鼎的外籍军团,都习惯佩戴这种布帘,有上百年历史。
这种布帘其实不是爱标新立异的法国人给自己军帽做的装饰,而是非常有实际作用的。
这种布帘在热带地区作用良多,首先它可以遮挡太阳直射。其次它阻挡风向,使气流在脖颈部位滞留,能带来一些凉爽。
当然最具科学性的还是它飘动的布条,可以驱赶蚊蝇,这个就更难能可贵了。要知道热带地区最害怕的就是由蚊虫叮咬带来疟疾等疫病。
略帽:山寨的“kepi”
日军不仅这种布帘受法国军帽影响,其略帽归根结底也是受到法国军帽影响的产物。
法国陆军曾经长期是世界性的“模范”强军,从拿破仑一直到普法战争前,法国陆军的军服、操典、装备、战术等等都广泛被世界其他国家学习模仿。可以说这时期法国军队堪称世界军队建设的“风向标”。
拿破仑战争之后,军服开始简单朴素起来,拿破仑时代那种过于强调装饰装潢的华丽军服,让位于简朴但更加坚实耐用、便捷的军服。以军帽为例,拿破仑时期法军常见的那种装饰有各种穗带、帽婴、耀眼徽章的水桶一样高大沉重的军帽,变得矮小起来,穗带璎珞等装饰物大量精简(军官才有一些)。
这时法军率先衍生出一种叫做“kepi”的矮型化筒状帽,这种圆筒帽现在还是法国军队、警察、外籍军团所佩戴。成为法国的经典标志性军服象征。
而kepi军帽还有一种变异型,就是不再上浆加固(帽体硬撅撅的感觉),而是一种软性帽壳,帽顶也不再是平顶,而是向前倾斜,更具一种强烈的运动感和威势感,显得军人威猛迅捷。这种变异后的kepi军帽立刻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,不仅欧洲军队(包括常常独树一帜的沙俄),包括美国、拉美国家纷纷仿效。
▶拿破仑时期,军服华丽,装饰性强,成本高,负担重,不符合近现代军事思想
▶拿破仑战争之后,军服越来越简略
▶19世纪下半期,军服更加简略,kepi军帽大行其道
▶正规的kepi军帽,尽管比拿破仑时代精简许多,但制作工艺依旧很复杂
▶kepi军帽一旦简化工艺,形状就越接近日军战斗帽
1860年代的日本,正处于幕末革命时期,社会掀起一股模仿西方的浪潮,法国成为日本着重学习的对象,日本德川幕府甚至与法国军队结盟,聘请法军军官指教幕府军,所以日本第一支近现代化的西式军队,军服就采用的是法军式样,军帽就是那种帽体狭小紧箍头部、帽顶前倾的kepi军帽。
▶日本幕末曾经和英法打过仗,大败后开始积极学习法国,这是日本第一支近现代军队和它们的法国教官,穿的都是地道法军军服
不仅幕府军队如此,其他“蕃军”也纷纷采用半西化,半古式的五花八门的军服。
其中就有几个蕃的军队,由于经济实力不足,置办不起正规的kepi军帽(做工太复杂,成本太高),而是用简单的缝纫工艺,用布料简单缝制出一种模仿kepi军帽,但帽体可以柔软成一团的简略小帽,它就是日本民间裁缝简单加工模拟的kepi军帽,这就是日本略帽的由来。
▶日本民间裁缝不会欧洲精良的裁剪工艺,所以仿效的欧洲军服就偷工减料,不过也造就略帽的产生,这就是略帽的由来
日本略帽是幕末“土生土长”,不过那时还仅仅是个别地区的一种“蹩脚的模仿品”。
到了明治末期大正时代,日军有了款式军服,这种军服的军帽除了正规的大盖帽外,还配有战斗训练的略帽,这个时期,战斗帽的惯例开始正式成立。战事中的日军无论官兵统帅都戴战斗帽(海军也不例外)。
这就是二战时期盟国各国军人惯见的日本鬼子的模样。
老铁们注意了,铁血网老蒋开了一个讲户外的公众号,装备评测,军品介绍,还会科普一些户外生存知识,
敬请关注“君品老蒋”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